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召开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吹响了滇桂黔石漠化治理攻坚的号角。黔西南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程度最高的地区。
近年来,黔西南州认真研究和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初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加强调查研究,制定科学规划。
治理石漠化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必须对实际情况深入调查、反复研究,进行整体统筹规划。黔西南州抢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颁布实施的机遇,紧密联系本地实际,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实地调查与收集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科学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建立石漠化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支持。强化生态建设,实施生态移民。治理石漠化必须恢复植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黔西南州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抚育森林植被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珠江防护林、速生丰产林、水土保持等工程,森林覆盖率从2006年的40.67%提高到2011年的46%。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积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村人口搬迁到小城镇,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根本上缓解人口对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是治理石漠化和脱贫致富的关键。黔西南州开展了为期6年的大规模生态建设,总结出生物治理石漠化的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高海拔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晴隆模式,得到了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黔西南州借助三大模式,改变了在陡坡耕地种植玉米造成水土流失的局面,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由去年的58:42调整为今年的49:5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变生态脆弱劣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依靠科技进步,鼓励合理开发。依靠科技进步是治理石漠化和脱贫致富的基本途径。
在确保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黔西南州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运用科技成果,认真抓好科技示范点建设,逐步在石漠化地区建立一批水土可涵养、生态能恢复、经济有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切实解决群众依靠科技致富和恢复良好生态问题。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行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推动谁破坏、谁恢复管理措施的落实,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格局。
筹集治理资金,拓展对口帮扶。加大资金投入是治理石漠化和脱贫致富的重要保证。
黔西南州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加强对部门的协调,按照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方式整合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引导民间资本投入。
努力争取国家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建设用地、产业培育、税收、矿权、投融资等方面给予差别化支持政策,并把拓展对口帮扶作为治理石漠化的重要举措,借助外力,后发赶超,力争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龙长春作者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长)。
本文来源:1xbet-www.guyongrensheng.com